韦江凡

+收藏:http://weijiangfan.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中国画马第一人—韦江凡
2011-07-08    浏览(2402)    作者:韦江凡    来源:韦江凡 官方网站

千里跋涉为学艺

1922年,韦江凡出生在澄城县。7岁时,相隔不到100天,父母亲双双去世,他和哥哥成了孤儿。哥哥去青海当了学徒,他在外祖父家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他干过农活,当过杂货店的学徒,断断续续在学校念过几年书。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在废纸上画,在黑板上画,什么都没有时就用树枝在地上画,小鸡、村庄,他见什么画什么。在上小学时,在纪念老师的墙报上画了老师的遗像,这让他在当地一下子出了名。

18岁时,他去了西安,先后在小学和中学当美术老师,继而又考入新成立的中华美专,开始了勤工俭学的学艺之途。没钱买画纸,他就在廉价的土纸上刷一层白矾当做画纸。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只能边学艺边在中学里教课。

1946年,报纸上一则徐悲鸿就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的消息拨动了韦江凡的心弦。徐悲鸿是他仰慕已久的大师,北平艺专是他心目中艺术的天堂,二者的结合令他无限神往,于是他变卖了所有的家当,踏上了北上求学的道路。

这时,抗战刚结束不久,到处都是返乡的难民,火车上人满为患,挤不上火车的韦江凡不得不学别人的样子,攀爬到列车的顶上勉强栖身。老式的蒸汽机车开动起来摇摇晃晃,将人颠簸得几乎要散了架,更要命的是,刺骨的寒风裹挟黢黑的煤烟,呛得他睁不开眼,刮得透不过气,随时还要提防摔下去的危险。

北上之路拥堵不堪,火车开开停停,停下来的时候,他就掏出怀里的速写本画速写。后来交通陷于阻塞,他只好转道上海,乘船到秦皇岛,再辗转到北京。在今日只需要十余个小时的路程,他却走了40多天。到时已近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他脚上的一双单鞋早已千疮百孔,身上的旧棉衣也破烂不堪,寒风袭来禁不住瑟瑟发抖,样子看上去简直和乞丐无两样。

赶到北京时已经错过了考季,钱也用光了,没饭吃、没地住。悲伤难过之余,他没有死心,心想既然到了北京,无论如何也要见徐悲鸿先生一面。他在前门附近找了一家廉价的大车店住下,挤在大通铺上忍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赶到北平艺专,向门房大爷说明了来意,好心的老人对他的处境深表同情,爽快地说:“你先等一下,我进去通报徐先生一声。”没想到徐先生真的接见了他,听说他画了难民还乡的速写,忙让他拿出来。看了他的画,徐先生很喜欢,连说画得好,问他当旁听生行不行。他说钱已经在路上花光了。

徐先生皱着眉头想了想,问道:“你会不会刻蜡版?”韦江凡说在中学勤工俭学时学过。徐悲鸿马上叫来文印科的老师,让他跟着刻蜡版,每月给2万元钱(当时的法币),正好够伙食费。就这样,韦江凡晚上在食堂的灯下刻蜡版,白天去当旁听生。

永生不忘恩师情

在艺专学习期间,徐悲鸿先生对他器重有加,关怀备至。记得刚进校当旁听生时,他住在东单羊益胡同一个昔日闲置的教员宿舍里。当时正值隆冬,室内无灯无火,夜里寒冷难熬,他只好钻进柜橱里避寒。恩师知道后,立即将他安排在条件较好的贡院西街学生宿舍内住宿。

当时,他是一个没有丝毫经济支持的穷学生,刻蜡版的工作虽然解决每月的伙食,但其他开支,例如买纸买颜料等等,就捉襟见肘了。每月的主食也几乎是清一色的清水熬白菜,杂合面窝窝头。徐悲鸿在了解他的情况后,常常送一些纸笔和颜料,帮助韦江凡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后来,他考取了艺专的正式生,徐先生马上帮他申请了助学金,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学业。徐先生为了培养人才,为了美术教育事业,可以说是尽心竭力,极尽慷慨,不少像韦江凡一样的穷学生和那些需要帮助的画家,在处境艰危时都曾受到过徐先生的慨然相助和无私支援。

为了报答徐悲鸿的知遇之恩,韦江凡心无旁骛地发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毕业后他本来准备回西安,后遵从徐先生的安排留下来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国立北平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任首届院长,他也继续留校任教。这期间,韦江凡和比他低几级的同学时玉梅结婚,徐先生在百忙之中抽身担任了他们的主婚人,还送画祝贺。

几十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忘记徐悲鸿先生的恩情,常常对家人说:“永远不能忘记徐悲鸿先生,没有恩师昔日对我的扶助和关爱,就没有我韦江凡的今天!”怀念之余,他更以恩师为楷模,虚心求艺,诚心待人。

“活到老 学无涯”

多年来韦江凡牢记恩师徐悲鸿要“师造化、师真马”的教诲,曾先后赴内蒙、新疆、甘肃等地的草原马场,生活在那里,为万马写照,描绘自然状态下马的各种形态。即使在北京他也不忘深入生活,拄着拐棍、拿着马扎,坐车到东郊的大郊亭,70年代时那里经常有马车经过,路边正好有家饭馆,很多赶车人在那里吃饭,就把马拴在路边。韦江凡趁他们吃饭的时候画马,一直画到下午一点半,饭馆关门,他的马也画好了。

他画马以草书入画,线条飘逸灵动,力度非凡。因速写基本功扎实,故传神写真,变化无穷,姿态横生。他说:“马很难画,骨骼的结构,肌肉的效果,尤其是它奔跑的形态都要求准确,要表现出一种内外浑然契合的气势。”他用“笔不周而意周”的中国画大写意手法,将草书的笔法融入画马的线条,用墨色的浓淡,以虚实对比来表现马的肌肉张力,用浓墨渲染出奔马狂放飘逸的鬃尾,画出的马生动而有气势,韦氏奔马已自成一格。

年过花甲时,他从“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中得到启迪,深感时间的紧迫,每天五时半就起来写字作画,持之以恒。“六十始悟艺”,“七十知不足”,这两方印章曾渗透着老人在古稀之年对艺术真谛的深刻见地。他幽默地说:“我现在是骑马难下,总觉得自己的马还没有画好,老想到生活中去。”

祖孙三代绘丹青

韦江凡为人谦和朴实,对名利看得很轻。他从艺60余年,却从没有办过一次画展。了解韦江凡的人都知道他的多才多艺,除了画马,他的中国画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油画、水彩画、版画、壁画、书法等均有涉猎,作品多得完全可以办一个丰富多彩的画展。

受他的影响,家里出了几位艺术家,他的夫人毕业于中央美院,被分配到《中国妇女》杂志社当美编。“文革”中杂志停办,她被调到中学教美术,退休后专注于写意花鸟画创作。

他有四个儿女,大女儿曾考上了工艺美校,因“文革”,前一天接到录取通知书,第二天学校却解散了。后来她到医院工作,负责画解剖图,并且研习花鸟画艺术。长子和儿媳都毕业于工艺美院,曾经是北京无名画会的成员,现在从事绘画与设计工作。小女儿韦红燕和丈夫汪港清同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大孙女、外孙都从艺术院校毕业,从事油画创作和美术设计事业。小外孙也很有绘画天赋,考进了清华附中的艺术特长班。

“祖国的书画艺术博大精深,只要有一种为艺术付出一切的精神,就可以取得成就的,就可以为中国民族文化增添色彩……”从韦江凡的话里,我们感受到那是徐悲鸿精神的一种再现,就如韦老所说的活到老,学无涯。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曾有诗赠韦江凡,诗云:“白发相看已上头,古稀虚实争一秋。愿公健笔如天马,倏忽骏蹄踏九州。”是的,我们诚愿老画家像他笔下的那些豪迈奔放、勇猛顽强、百折不挠的马儿一样永远不老,生命和艺术永远飞扬如天马龙驹。

为生存,幼年时父母双亡,他和哥哥四处奔波求生计;为学艺,他不远千里经过四十余天的跋涉来到北京,用“澄城老哥”憨厚老实的秉性打动了一代巨匠徐悲鸿;为画马,他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哪里有马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六十始悟艺,七十知不足”便是他画马的写照;他就是年已九旬的国画大师韦江凡,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马,满怀创作的激情,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飞奔着……

小资料:韦江凡,1922年出生,陕西省澄城县韦庄镇人。7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寄养在外祖父家。勤工俭学读过小学、中学、师范。1942年考入西安私立中华艺专学习美术。1944年任长安二中美术教师,同时师从赵望云学习中国画。1946年在徐悲鸿的关怀资助下,改入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系学习。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留校任教。1952年筹建中国画研究所(现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1959年调入北京画院,同年参与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

韦江凡擅长中国画,所绘题材广泛,山水、人物、动物均有涉猎,晚年尤以画马著称于世。其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报纸杂志广为介绍,并且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社会团体,以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出版有《韦江凡画马》《韦江凡画集》。

1993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有纪录片《韦江凡画马》,2000年5月获北京市政府从艺五十年老艺术家奖牌。

标签:韦江凡
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